泥鳅属鱼纲、鳅科,是温水性鱼类,生命力强,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、池塘里生活,食习广杂,繁殖力强。你了解泥鳅的做法步骤吗?下面觅食录小编告诉你川菜炒泥鳅的做法步骤。

泡萝卜丝炒泥鳅的做法

步骤

1.泥鳅放在水里,养上一两天,让它吐净腹中的泥(如果来不及这一步也可以省略)

2.洗净沥干水

3.倒进没加热没放油的锅里(这一步要注意哦,一定是冷的锅,要不然,泥鳅就会“飞”出来的哦!)

4.盖上盖,开大火(用力按住盖子哈!咱犯了众怒啊,后果很严重!)

5.当锅里的声音逐渐变小时,打开盖子,这时候你会发现还有些许还在动,用筷子快速的划动几下,全部不动就可以出锅再次加工了(说实话,这一步我还是感觉很残忍的,善哉善哉!)

6.稍微不烫手时,用刀子破开肚子,掏出里面的内脏

7.锅洗净,放油,把处理好的泥鳅放进去小火煎熟

8.盛出

9.油锅烧热

10.放入姜丝爆香

11.小心地稍微翻炒一下

12.放入剁椒

13.放入泡萝卜丝

14.翻拌均匀

15.撒入葱花,淋入适量水

16.微微收汁时,撒入少许辣椒粉

17.起锅装盘即可

小贴士

看似步骤蛮多,其实并不复杂呢,注意几点:

1、第五步把泥鳅烫死即可,并不要烫熟哦,所以要注意时间。

2、泥鳅并不要大力地翻炒,因为已经煎熟了,所以放齐作料之后烧入味即可,过于翻炒反而会把泥鳅炒散,影响成品的美观。(

辣炒泥鳅的做法

步骤

1.泥鳅过水冲洗干净,不需要像鱼那样内脏全部清除干净

2.红椒去蒂去籽,洗净,斜切成丝

3.青蒜去根,洗净,切成段

4.大蒜去皮,切成片

5.薄荷叶洗净,切成小段

6.坐锅,开火,倒油,油里加些盐(防粘)

7.油热后,倒入泥鳅,使泥鳅平铺在锅里,煎

8.通过转动锅,使油能够煎着所有的泥鳅

9.两面都煎好以后(比较酥脆的感觉),加入料酒

10.加入生抽

11.加入生姜末

12.加入大蒜片

13.加入红椒丝

14.放入白糖,稍稍翻炒

15.加入青蒜段

16.加入薄荷叶

17.稍稍炒半分钟左右,即可出锅装盘了

小贴士

1、要想泥鳅成根根分明那种,泥鳅必须个小,油必须得很多,用炸的方法,但是家常里面不可能用那么多油去炸

2、泥鳅是不需要像鱼一样去内脏的,因为酥脆以后,是一起吃掉的

3、油锅放盐的目的是防粘

泥鳅的品种

1.真泥鳅一般称泥鳅。体为长圆柱形,尾部侧扁,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口须5对,上颌3对,较大,下颌2对,一大一小。尾鳍圆形,鳞片细小,埋于皮下。体背及背侧灰黑色,并有黑色小斑点。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,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。体表粘液较多,头部尖,吻部向前突出,眼和口较小。

2.大鳞副泥鳅。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体形酷似泥鳅。须5对。眼被皮膜覆盖。无眼下刺。鳞片大,埋于皮下。尾柄处皮褶棱发达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与高约相等。尾鳍圆形。肛门近臀鳍起点。

3.中华沙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又称钢鳅。吻长而尖。须3对。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。眼下刺分叉,末端超过眼后缘。颊部无鳞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尾柄较低。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,常在底层活动。

4.大斑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须4对。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。尾柄较长,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。体侧沿纵轴有6~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,尾鳍基有一黑斑。生活在江河、湖泊的浅水区。个体小,数量少。

5.中华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。须4对,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。尾柄较短,尾鳍稍圆或平截。体侧沿纵轴有10~15个斑块,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。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。

6.长薄鳅。分布于长江上、中游,从湖北、湖南到四川西部。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,一般个体重1.0~1.5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。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,数量明显减少。

7.北方须鳅。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地。体细长。须较短。尾柄皮褶棱不发达。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~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。常栖息于河沟、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,适应性较强。数量较多,肉质细嫩,有一定的经济价

我要咨询创业加盟项目

* 称呼 投资行业
* 手机号 投资金额
地区 重选
留言
同类品牌商查看 意向品牌查看
* 此区域内表单内容由第三方提供并收集
* 提交后请耐心等待第三方专人与您联系

我要咨询创业加盟项目

* 称呼 投资行业
* 手机号 投资金额
地区 重选
留言
同类品牌商查看 意向品牌查看
* 此区域内表单内容由第三方提供并收集
* 提交后请耐心等待第三方专人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