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鳅生活在湖池,且形体小,只有三、四寸长。你想看看泥鳅怎么做好吃吗?下面觅食录小编告诉你泥鳅海带汤的家常做法。
泥鳅海带汤的家常做法用料
泥鳅海带汤的家常做法步骤
1.泥鳅用适量的清水加适量的盐养片刻.(可使泥鳅吐出体内脏物,和清洗泥鳅的表皮
2.海带泡发好洗净切丝
3.切好葱,姜,蒜备用
4.将切好的海带丝过开水稍煮一下
5.将煮好的海带过凉水冲洗捞出备用
6.此时容器内的泥鳅可见已有粘液状物,捞出泥鳅过清水冲洗干净
7.铁锅内加适量的清水,放数片生姜,将泥鳅缓缓入锅,盖上锅盖,开火大火烧开,煮至泥鳅将熟
8.将切好的海带丝倒入锅中,加适量的盐大火烧开
9.加入适量的大蒜
10.起锅,撒些小葱,滴少许芝麻油即可
泥鳅的品种
1.真泥鳅一般称泥鳅。体为长圆柱形,尾部侧扁,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口须5对,上颌3对,较大,下颌2对,一大一小。尾鳍圆形,鳞片细小,埋于皮下。体背及背侧灰黑色,并有黑色小斑点。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,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。体表粘液较多,头部尖,吻部向前突出,眼和口较小。
2.大鳞副泥鳅。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体形酷似泥鳅。须5对。眼被皮膜覆盖。无眼下刺。鳞片大,埋于皮下。尾柄处皮褶棱发达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与高约相等。尾鳍圆形。肛门近臀鳍起点。
3.中华沙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又称钢鳅。吻长而尖。须3对。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。眼下刺分叉,末端超过眼后缘。颊部无鳞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尾柄较低。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,常在底层活动。
4.大斑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须4对。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。尾柄较长,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。体侧沿纵轴有6~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,尾鳍基有一黑斑。生活在江河、湖泊的浅水区。个体小,数量少。
5.中华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。须4对,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。尾柄较短,尾鳍稍圆或平截。体侧沿纵轴有10~15个斑块,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。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。
6.长薄鳅。分布于长江上、中游,从湖北、湖南到四川西部。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,一般个体重1.0~1.5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。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,数量明显减少。
7.北方须鳅。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地。体细长。须较短。尾柄皮褶棱不发达。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~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。常栖息于河沟、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,适应性较强。数量较多,肉质细嫩,有一定的经济价值。
1.泥鳅怎么做比较好吃
2.活水泥鳅的做法
3.家常泥鳅的做法
4.大泥鳅的做法
5.关于泥鳅的做法
我要咨询创业加盟项目
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,快捷留言
想要合作,请尽快联系.
合作流程怎样的?
合作费是多少钱?
有哪些扶持政策?
能实地考察吗?
* 提交后请耐心等待第三方专人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