泥鳅肉质细嫩,营养价值很高,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,可治湿热黄疸、小便不利、病后盗汗等症。你了解泥鳅的做法步骤吗?现在觅食录小编给你推荐大泥鳅香炒的做法步骤。
葱香粑泥鳅的做法
熬后过滤的方法:
1、把牛肉放在水里熬汤,肉捞取加佐料。
2、把活的泥鳅放在碗里并把盐和南瓜叶放在一起盖好盖。3分后,以带盐的南瓜叶柔后漂一漂。
3、在锅里放香油炒后倒肉汤熬,并倒在筛子上用木勺杆揉搓肉掉会在下面,骨头和皮会留在上面。
4、在汤里冲清酱、辣椒酱或大酱调味,并放胡椒粉和生姜。
5、放绿豆芽、薇菜、葱,再放加佐料的牛肉重熬。
6、配整辣椒和捣好的红辣椒及放花椒粉。
热泡泥鳅的做法
材料:去骨泥鳅半斤。芹菜二两,切段。葱半两,一半切段,一半切碎。小青椒一两,切圈。老姜一小块,切片。蒜三瓣,切末。美极鲜味汁两大匙。花椒油一大匙。油辣椒三大匙。醋两大匙。老干妈香辣酱两大匙。白糖一匙。黄酒两大匙。味精一咖啡匙。盐适量。
做法:
1、在装泥鳅的碗里放入盐、姜片、葱希、黄酒拌匀腌上。
2、将盐、小青椒圈、美极鲜味汁、油辣椒、醋、白糖、花椒油、蒜末、葱碎、香辣酱、味精或鸡精放碗里,加两汤匙热高汤或开水兑成调味汁。
3、锅中放油烧至七成热,下泥鳅炒至亮油表面呈微黄色。
4、将泥鳅推至锅边,放入芹菜段,加适量盐炒约半分钟。
5、将泥鳅和芹菜炒匀后盛到大碗里。
6、淋上兑好的调味汁。
7、拌匀后泡上几分钟即可食用,非常补。
泥鳅的品种
1.真泥鳅一般称泥鳅。体为长圆柱形,尾部侧扁,口下位,呈马蹄形。口须5对,上颌3对,较大,下颌2对,一大一小。尾鳍圆形,鳞片细小,埋于皮下。体背及背侧灰黑色,并有黑色小斑点。体侧下半部白色或浅黄色,尾柄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。体表粘液较多,头部尖,吻部向前突出,眼和口较小。
2.大鳞副泥鳅。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体形酷似泥鳅。须5对。眼被皮膜覆盖。无眼下刺。鳞片大,埋于皮下。尾柄处皮褶棱发达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与高约相等。尾鳍圆形。肛门近臀鳍起点。
3.中华沙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又称钢鳅。吻长而尖。须3对。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。眼下刺分叉,末端超过眼后缘。颊部无鳞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尾柄较低。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,常在底层活动。
4.大斑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须4对。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。尾柄较长,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。体侧沿纵轴有6~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,尾鳍基有一黑斑。生活在江河、湖泊的浅水区。个体小,数量少。
5.中华花鳅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。须4对,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。尾柄较短,尾鳍稍圆或平截。体侧沿纵轴有10~15个斑块,尾鳍基上侧有一黑斑。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。
6.长薄鳅。分布于长江上、中游,从湖北、湖南到四川西部。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,一般个体重1.0~1.5千克,最大个体可达3千克左右。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,数量明显减少。
7.北方须鳅。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地。体细长。须较短。尾柄皮褶棱不发达。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~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。常栖息于河沟、湖泊及沼泽砂质泥底的静水或缓流水体,适应性较强。数量较多,肉质细嫩,有一定的经济价
1.泥鳅的做法
2.正宗泥鳅汤的做法
3.超好吃红烧泥鳅的做法步骤
4.正宗清蒸泥鳅的做法
5.泥鳅怎么做比较好吃
我要咨询创业加盟项目
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,快捷留言
想要合作,请尽快联系.
合作流程怎样的?
合作费是多少钱?
有哪些扶持政策?
能实地考察吗?
* 提交后请耐心等待第三方专人与您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