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书上说:“冬至一阳生,夏至一阴生”。冬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,在这一天,天寒地冻,为一年中阴气最盛、阳气最弱之时,最适宜进补偏于温热、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。所以冬天滋阴补阳效果好,以下是觅食录小编为你整理的最有效的滋阴补阳时间,希望大家喜欢。
最有效的滋阴补阳时间
补阳是冬日进补的重头戏
冬季进补时,最好先做引补,给身体先打好底子,让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,以免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。进补要因人而异、有的放矢,按照中医理论,人体可以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,所以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,即补气、补血、补阴和补阳。
气虚的,容易出虚汗、说话乏力、精神疲乏;血虚的容易贫血、失眠、面色差;阴虚容易盗汗、燥热;阳虚容易手足冰凉、怕冷。
冬至后,阳气开始生发,肾主阳,是生命的源动力,人能不能长寿、免疫力高不高,与肾都有莫大关联。那么,补阳要多吃板栗、核桃仁、韭菜、羊肉、狗肉、鳝鱼、虾类(基围虾)等,中药上可选用枸杞、巴戟、羊藿等调补。
推荐一个老少咸宜等方子,它出自医圣张仲景,在《金匮要略》里有记载,叫当归生姜羊肉汤,当归60克、生姜15克,配上1000克羊肉,炖两小时即可食用,我自己加了一点料,陈皮10克,可以增鲜、开胃。
阴阳同补才能达到平衡
许多人以为,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,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。事实上,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"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"。专家认为,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,补养之时莫忘养阴,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。
虽说冬至前后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、阴气最盛的时候,但这并不意味着养生只需要补阳就足够了。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的观念,阴阳是互根的,能相互转化。阴气也有促进阳气生长的作用。如果单纯偏向于某方面,必定会打破平衡,这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。
常见的养阴食物包括生地、熟地、枸杞、阿胶、沙参、玉竹等。而阴虚火旺、经常熬夜的人,经常会耗损阴津,更要注重滋阴养阴。
另外,肾虚的人除了有肾阳虚,还有很多人表现为肾阴虚。肾阳虚的人群以怕冷畏寒的症状更为突出,为肾阴虚的人容易表现出盗汗、口干舌燥、大便干结、心烦睡不好。此类人群不仅不能太过滋补肾阳,而应该多以偏向滋阴类的药膳,并且要多喝水、尽量避免熬夜。
在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中,讲求“天人合一”,认为人生活与生存于天地间,不能不受天地自然规律的制约。因此,从养生学上来讲,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,人们应学会"冬藏",养精蓄锐,进补身心。
滋阴补阳中药介绍
滋阴补肾的中药配方一:
仙茅1000克(糯米泔浸五日,去赤水,夏月浸三日,铜刀刮锉,阴干,取500克),苍术1000克(米泔浸
五日,刮皮,焙干,取500克),枸杞子500克,车前子600克,白茯苓(去皮)、茴香(炒)、柏子仁(去壳)各400克,生地黄(焙)、热地黄(焙)
各200克。为末。
滋阴补肾的中药配方二:
黑芝麻250克,山药250克,制何首乌250克。将黑芝麻洗净,晒干、炒熟、研为细粉。将怀山药洗净,切片,烘干,研为细粉。将制何首乌片烘干,研为细粉,与芝麻粉、山药粉混合拌匀,瓶装备用。每日2次,每次25克,入锅,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,置于火上炖熟即成。
滋阴补肾的中药配方三:
牡丹皮、白茯苓、泽泻各三两,熟干地黄八两,山茱萸、山药各四两,附子(炮,去皮、脐)、肉桂(去粗皮)各二两。上为末,炼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,温酒下。空心食前,日二服。
我要咨询创业加盟项目
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,快捷留言
想要合作,请尽快联系.
合作流程怎样的?
合作费是多少钱?
有哪些扶持政策?
能实地考察吗?
* 提交后请耐心等待第三方专人与您联系